2025/10/28 04/14/11
为什么要关注新规程?
新规程的核心变化,重点抓哪儿?
1 适用范围大大扩宽:拥抱数字时代!
这意味着什么? 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变送器自带通信功能(比如HART协议、基金会现场总线等),它们输出的不仅是电流值,还包含大量的状态信息和数字读数。新规程把这些“更聪明”的设备也纳入了校准体系,跟上了技术发展的脚步。 个人观点: 这个更新非常及时和必要。未来是数字化的天下,校准规范也必须能覆盖这些智能设备,否则就会出现管理空白。
2 校准项目“做减法”:更聚焦核心
这又是为啥? 我理解,这可能是为了让校准工作更专注于测量误差这一最核心的计量特性。绝缘性能更多是产品出厂时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指标,对于周期性的现场校准,抓住“准不准”这个关键矛盾效率更高。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绝缘不重要,只是校准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。
3 校准操作更细致:要求更明确
读数方式调整: 对于不带传感器的变送器,修改了读数次数。更重要的是,详细增加了对数字信号温度变送器校准方法的叙述。以前校准数字信号可能靠经验,现在有章可循了。 设备连接标准化: 新规的附录A专门提供了“温度变送器校准时的设备连接方式”。这对于保证校准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非常重要,看图操作,减少接线错误。
4 环境要求更人性化:区分精度等级
对高精度的01级、02级变送器,在20℃±2℃的环境下校准。 对精度稍低的05级、10级变送器,在20℃±5℃的环境下校准即可。 个人看法: 这样区分很科学!既保证了高精度设备的校准质量,又降低了对普通设备校准环境的苛刻要求,提高了可操作性,节约了成本。
给新手小白的实操小贴士
首先,拿到新设备或遇到需要校准的情况,先翻看JJF 1183-2025! 它是现在的“权威说明书”,别再用老经验了。 校准前做好功课: 比如,通电预热很重要!规范建议通常不少于05小时。别一上来就测,让设备先“热热身”,状态稳定了数据才准。 理解“最大允许误差”: 准确度等级(如05级)对应的最大允许误差(如±05%FS),这里的FS指的是输出量程(比如16mA对于4-20mA输出)。这个概念一定要清晰。 注意,带传感器的变送器误差计算方式不同! 它的总误差是传感器本身的允差和变送器部分的允差的绝对值之和。所以整体精度通常会比单独的信号转换部分低一些。 复校周期要灵活: 规范本身没有强制规定必须一年一校,而是说“复校时间间隔由用户根据使用情况确定”。你可以根据设备使用的环境苛刻程度、重要性以及历史校准数据来制定合理的周期,比如关键工艺点一年,一般监测点两年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