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10/28 04/14/14
温度变送器到底是个啥?
核心工作原理:它是怎么“翻译”温度的?
- 1
信号采集:首先,得把温度“感知”到。常用的是热电偶或热电阻(如PT100)。热电偶能产生与温度相关的微小的热电动势。而热电阻(如PT100)的阻值则会随着温度变化。 - 2
信号放大与线性化:采集到的原始信号通常非常微弱,而且温度和信号大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完美的直线(即存在非线性)。所以需要放大电路将其放大到适合处理的电平,并进行线性化处理,使得最终输出信号与温度成线性关系。早期的变送器用复杂的模拟电路(比如引入特定反馈网络)来实现硬件线性化,而现在的智能变送器则多靠微处理器(MCU)内部的软件算法来完成,更灵活也更精确。 - 3
电压/电流(V/I)转换:这是最后一步,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经过处理的电压信号,在这里被转换成行业标准的4~20mA直流电流信号。4mA代表量程下限(比如0℃),20mA代表量程上限(比如100℃),这样即使线路断了,电流变为0,控制系统也知道出故障了,这叫“带电零位”,利于故障诊断。
拆解内部电路图:几个关键模块缺一不可
电源管理模块:这是“动力车间”。工业现场供电电压可能波动较大(比如12-36V DC),这个模块的任务就是把它稳稳地降低到比如33V或5V,给内部的“精细活儿”芯片们提供一个稳定的“工作环境”。它通常会包含防反接二极管、TVS管(用于浪涌防护)以及稳压芯片(如TL431基准源加三极管扩流,或专用的低功耗LDO)。对于两线制变送器,整个电路的静态工作电流必须非常小(通常要小于4mA),这样才能为信号输出留出足够的空间。 信号采集与调理模块:这是“原材料初加工车间”。它负责连接具体的温度传感器。 对于热电阻(如PT100),常用方法是搭建一个恒流源电路或电桥电路。比如,用一个精密的恒流源流过PT100,那么PT100两端的电压就随它的电阻(也就是温度)变化了。这个电压通常很微弱,需要后续放大。 对于热电偶,除了要放大微小的热电动势,还有个特别重要的环节——冷端补偿。因为热电偶测的是热端和冷端(接线端)的温差,要想知道热端的真实温度,必须补偿冷端的温度。通常会在接线端附近再放一个温度传感器(如铜电阻或半导体数字温度传感器)来测冷端温度,进行自动补偿。
核心处理模块(放大与线性化):这是“精加工与质检车间”。信号放大通常由低漂移、高精密的运算放大器来完成。而线性化处理,正如前面提到的,有模拟和数字两条路径。现代智能变送器的核心是一颗低功耗微控制器(MCU),它内部的高精度ADC(模数转换器)将模拟电压信号数字化,然后MCU根据热电偶或热电阻的国际分度表进行复杂的计算和线性化校正,精度非常高。 电压/电流(V/I)转换模块:这是“产品包装与发货车间”。这个模块的任务就是把MCU计算好的、代表最终温度的数字量(通常通过DAC转为模拟电压)或直接处理好的模拟电压,一丝不差地转换成与温度成线性关系的4~20mA标准电流信号。这个电路可以用分离元件(运放、三极管、精密电阻)搭建,也可以使用集成的V/I转换器芯片(如LTS117),后者能简化设计、提高可靠性。它能确保无论线路负载如何变化,输出电流都只由输入电压决定,非常稳定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