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10/28 04/14/15
先看看原理图的“家庭成员”
测温元件:这是冲在最前面的“哨兵”,主要负责感受温度变化。常见的有两类: 热电阻:比如Pt100,它的特性是电阻值会随着温度变化(通常是温度升高,电阻值也增大)。它好比一个“电阻温度计”。 热电偶:当两种不同的金属导体两端温度不同时,会产生一个微小的电动势(热电势),这个电势大小和两端的温差有关。它就像一个“发电式温度计”。
输入回路:这是信号的“第一道接待站”。它负责处理测温元件送来的原始信号,比如对于热电偶,要进行冷端温度补偿(因为热电偶测的是相对于接线端,即“冷端”的温差,所以需要补偿冷端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);对于热电阻,要处理引线电阻带来的误差等。它把不同的信号转换成后续电路能统一处理的电压信号Ui。 放大电路:测温元件产生的原始信号通常非常微弱(尤其是热电偶的毫伏级信号),直接处理很容易被噪声淹没。放大电路就是个“超级助听器”,把微弱的信号进行放大。 线性化电路:这是个“聪明”的校正官。因为很多测温元件(特别是热电偶)的输出和温度之间并不是完美的直线关系(即非线性)。线性化电路的作用就是进行补偿校正,让最终输出的信号和温度成线性关系,这样仪表显示或控制系统处理起来就方便准确多了。 V/I转换电路:这是“翻译”的最后一关,也是关键一步。它把经过放大、线性化处理后的电压信号,转换成工业上标准统一的4-20mA直流电流信号输出。为啥是4mA起步而不是0mA?这有个巧思:4mA代表“零点”或测量起点,同时为变送器自身提供静态工作电流(这叫“活零”点),而20mA代表满量程。这样,如果线路断开了,电流变成0,控制系统就知道出故障了,能实现断线故障诊断。 负反馈回路:这是保证整个系统稳定和精准的“定海神针”。它从输出信号中取一部分反馈回来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。如果输出有偏差,反馈信号就能让系统自动调整,确保输出严格跟着输入走,减少放大器自身非线性等因素带来的误差,使得变送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大大提高。
信号之旅:从温度到电流
- 1
信号感知:热电偶感受到温度,产生一个对应的热电势(毫伏级信号)。这个信号包含了温度信息,但也需要冷端补偿来修正。 - 2
信号初步处理:这个热电势信号进入输入回路。输入回路会进行冷端补偿,并可能进行零点迁移等操作,输出一个统一的直流电压信号Ui。 - 3
信号放大与调制:Ui这个信号通常很弱,而且变化缓慢(直流信号),直接放大容易产生“零点漂移”(就是零点自己会动,导致不准)。于是,自激振荡调制放大器登场了!它先把缓慢的直流信号“调制”成交流信号,然后用交流放大器放大(交流放大不存在零点漂移问题),再解调回放大了的直流信号。是不是有点像为了长途运输把货物先装上卡车(调制),运到地方再卸下来(解调)? - 4
线性化校正:放大后的信号进入线性化电路。这里会用一些方法(比如多段折线逼近法)来修正热电偶固有的非线性,确保信号和温度是良好的直线关系。 - 5
电流转换:校正好的电压信号送到V/I转换电路,变成标准的4-20mA电流信号。例如,量程0-1000℃,现在500℃时,输出电流应该是12mA。 - 6
负反馈稳局:在整个过程中,负反馈回路都在默默工作,它确保输出电流I0只由输入信号和反馈网络决定,不受放大器性能波动的影响,从而保证了变送器的整体线性度和稳定性。
核心电路探秘
为啥爱用“两线制”? 两线制设计(电源和信号共用两根线)在工业上特别受欢迎。你看,它只需要接两根线,既供电又传信号,大大节省了布线成本和复杂度,尤其适合远距离传输。而且电流信号抗干扰能力天生就比电压信号强,在嘈杂的工业环境里更可靠。输出4-20mA电流信号,零点对应4mA也便于判断线路是否故障。 “自激振荡调制放大器”是啥黑科技? 刚才说了,它主要是为了克服直流放大器的“零点漂移”难题。它的巧妙之处在于,自己产生振荡,把自己要放大的直流信号先调制成交流,放大后再还原回来。这样既放大了信号,又避开了直接放大直流信号的痛点,保证了变送器的长期稳定性。 安全防护电路不可少 一份成熟的原理图肯定会考虑各种异常情况。比如,热电偶断了怎么办?很多变送器设计了断偶保护电路,一旦检测到热电偶断线,它会输出一个超出量程的信号(比如大于20mA,如28mA),这样控制系统就能立刻知道测温出问题了,及时保护设备或停止相关操作,避免事故。还有反接保护、限流保护等,防止电源接反或过流损坏变送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