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10/28 04/14/16
温度变送器模块是什么?
温度变送器模块如何工作?
- 1
信号感知与初步转换:测温元件(热电偶或热电阻)感知温度变化。热电偶基于塞贝克效应,将温度差转换为微小的直流电势(毫伏级);热电阻则是其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产生变化。变送器模块的输入回路会接收这些原始信号,并进行初步处理,例如对热电偶进行冷端温度自动补偿,或对热电阻进行电阻/电压(R/V)转换,生成一个统一的直流电压信号Ui。 - 2
信号比较与放大:初步转换得到的电压信号Ui会被送入放大器的输入端,与来自负反馈回路的反馈电压信号Uf进行比较,得到一个微弱的差值电压信号Δu。由于Δu是一个非常微弱且变化缓慢的直流信号,直接放大容易产生“零点漂移”。因此,变送器采用自激振荡调制放大器,先将Δu调制成特定频率的交流信号,再进行高倍数的放大,有效克服了漂移问题。 - 3
非线性校正与线性化:热电偶和热电阻的输出与温度之间通常存在非线性关系。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!变送器模块内部的线性化电路(或称线性校正单元)会对此进行精确补偿。对于热电阻,可能采用正反馈方式;对于热电偶,则常用多段折线逼近法进行校正,最终确保输出的电信号与温度值成严格的线性关系。 - 4
电压/电流(V/I)转换与输出:经过线性化处理后的信号,通过V/I转换电路,被变换成工业标准信号,最常用的就是4-20mA直流电流。同时,模块还集成了反向保护、限流保护等电路,确保工作安全可靠。当热电偶出现断丝故障时,模块还能输出一个最大值(如28mA)以触发报警,防止事故发生。
温度变送器模块的接线方式
二线制接线:这是最主流和常见的接线方式。两根导线同时承担了电源供电(通常为24V DC)和信号传输(输出4-20mA电流)的双重任务。这种接法非常简洁,大大节省了布线成本,特别适合现场远距离传输。接线方法如下: 24V直流电源的正极(+)接温度变送器的正极(+)。 温度变送器的负极(-)接二次仪表(如PLC、DCS或显示仪表)的正极(+)。 24V直流电源的负极(-)接二次仪表的负极(-)。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。很多二次仪表本身会提供24V直流电源,在这种情况下,接线就更加方便了。
热电阻的接线:对于与热电阻(如Pt100)连接的变送器模块,其输入端会根据热电阻的线制有不同的接法: 二线制热电阻:接变送器模块指定的两个端子(如示例中的3和6端子)。 三线制热电阻:热电阻一端接一个端子(如3),另一端的两个线头分别接指定的两个端子(如5和6)。三线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引线电阻带来的测量误差。 四线制热电阻:热电阻一端的两根线接两个端子(如3和4),另一端的两根线接另外两个端子(如5和6)。四线制能实现更高精度的测量。
温度变送器模块有哪些常见类型?
按测温元件划分
热电偶温度变送模块:与热电偶配套使用。内部包含冷端补偿电路,以补偿热电偶冷端(参考端)温度变化带来的误差。适用于高温测量,测量范围广。 热电阻温度变送模块:与热电阻(如Pt100)配套使用。模块内部包含R/V转换单元(电阻/电压转换),将热电阻的阻值变化转换为电压变化,并进行线性化处理。通常在低温区测量精度更高。
按安装结构划分
一体化温度变送器:这是目前非常流行的形式。它将变送器模块直接集成在测温传感器的接线盒内,形成一个整体。优点是结构紧凑、安装方便、抗干扰能力强、节省补偿导线。可以直接输出4-20mA信号,非常适合现场安装。 分体式温度变送器:变送器模块与测温传感器分离安装,通常放置在控制室内的仪表盘上。这种方式适用于模块需要与多种传感器配合或现场环境极端恶劣(温度过高)不适宜安装变送器的场合。
按输出信号划分
模拟式温度变送器:输出连续的标准模拟信号,如4-20mA电流或0-5V/1-5V电压。技术成熟,成本相对较低,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类型。 智能式温度变送器:内置微处理器,输出标准模拟信号的同时,还可搭载基于HART等协议的数字信号。具备远程设置、故障诊断、数据通信等高级功能,精度和稳定性也更优。
如何选型与应用?
测量范围与精度:根据实际的温度测量范围和要求的选择精度(如05级、02级)来选择合适的变送器和传感器类型。 环境适应性:考虑现场的防爆、防护等级(如IP65)、环境温度、振动等因素。一体化变送器通常采用环氧树脂灌胶或密封结构,耐震、防潮,适合恶劣环境。 安全功能:对于关键场合,变送器的断偶保护(热电偶断线时输出上限或报警电流)、反接保护、限流保护等功能非常重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