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10/28 04/14/11
新版校准规范的核心变化解析
- 1
适用范围显著扩大:新规范明确适用于输出为标准化模拟电信号(如4-20mA)、数字信号或两者混合信号的温度变送器,涵盖了带传感器和不带传感器(信号转换器)两种主要类型。这很好地适应了工业现场智能变送器日益普及的趋势。 - 2
简化了校准项目:新版规范删除了对绝缘电阻和绝缘强度的校准要求,将校准项目聚焦于最核心的测量误差。 - 3
优化了校准方法:针对带传感器的变送器,读数方式调整为按“标准→被校1→被校2……被校n……被校2→被校1→标准”的顺序读取4次数值,这有助于减少温场波动带来的影响。同时,规范增加了对数字信号温度变送器校准方法的详细叙述。 - 4
丰富了不确定度评定指南:新规范增加了带传感器的温度变送器(包括模拟输出和数字输出)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,为实验室和校准机构提供更全面的指导。
校准前的准备工作:环境、设备与接线
环境条件有讲究:校准应在环境温度15℃-35℃、相对湿度小于85% 的条件下进行。如果想获得更小的测量不确定度,建议将环境温度控制得更严格一些,例如,对01级至02级的变送器,最好在20℃±2℃ 下进行校准。同时,要确保周围没有影响变送器正常工作的外磁场。 标准设备要精准:校准用的标准器,如标准铂电阻温度计、直流电阻箱、电位差计等,其引入的扩展不确定度与被校变送器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相比,应尽可能小,一般要求不大于后者的1/3。所有设备都必须处于良好状态,并持有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。 正确连接是基础:规范的设备连接是准确校准的前提。对于带传感器的变送器,需要将它的传感器和标准器的探头一同插入恒温槽中,并确保它们处于同一水平位置,且有足够的插入深度(通常不小于200毫米)。供电电源也需稳定,对于直流供电的变送器,电压变化不应超过额定值的±1%。
一步步教你完成校准操作
- 1
通电预热:将变送器和标准设备放置在校准环境中足够长的时间(通常不少于1小时)以达到热平衡,然后通电预热。预热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,具体可参考厂家说明书。 - 2
选择校准点:校准点应均匀分布在变送器的量程范围内,通常需包括上限值、下限值以及量程的附近点在内,总数不少于5个点。对于高精度的变送器(如02级及以上),建议选择不少于7个点。 - 3
进行测量读数: 带传感器的变送器:从测量下限开始,自下而上进行测量。待恒温槽或检定炉的温度稳定后(整个读数过程温度变化不超过004℃),按规范要求的顺序读取标准器示值和变送器的输出值。 不带传感器的变送器:需要使用信号源模拟热电阻或热电偶的输入。同样从下限开始,平稳地输入各校准点对应的标称电量值,并读取变送器的输出值,通常需要正反行程循环测量多次。
- 4
数据处理与误差计算:根据变送器输出信号类型的不同,测量误差的计算方法也有所差异。 模拟输出的变送器,其测量误差按公式 ΔA = Ad - [(ts - t0) / tm] * Am + A0 计算。其中,Ad是变送器输出平均值,ts是标准温度,t0是输入下限,tm是输入量程,Am是输出量程,A0是输出下限。 数字输出的变送器,测量误差计算相对简单:Δt = t - ts。其中t是变送器输出的温度平均值,ts是标准温度计测得的平均温度值。
校准周期与维护策略:如何延长仪表寿命
校准周期如何定:JJF 1183-2025规范本身并未硬性规定统一的复校时间间隔,这需要用户根据变送器的使用频率、环境条件、重要性以及自身的历史数据来确定。一些企业的规程建议校准周期为12个月,而变送器制造商也可能推荐特定的周期,例如有的规定定期校准与检验周期为五年。【沈阳温度变送器】的建议是,对于关键工艺点的变送器,或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变送器,应适当缩短校准周期。 日常维护不可少: 巡回检查:每班至少两次检查仪表指示是否正常、供电是否稳定、线路有无腐蚀损坏。 定期清洁:每周进行一次仪表外部清洁,每月进行一次内部除尘,防止污垢影响绝缘和精度。 安装环境:保持变送器工作环境清洁,避免过多的污垢或盐渣。在测量高温或低温时,要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,防止损坏变送器或内部结露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