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10/28 04/14/12
核心原理:二线制与四线制的根本区别
二线制系统: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混淆的类型。两根导线既是电源线,也是信号传输线。直流电源(通常是24V DC)通过这两根线为现场的变送器供电,同时变送器将测量到的温度信号转换成4~20mA的电流,在这同一对线上传输给PLC或DCS等接收设备。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节省布线成本,但需要确保回路中的电压和负载电阻在允许范围内。 四线制系统:这种方式下,电源和信号是分开的。变送器有两条独立的导线连接供电电源,另有两条导线专门用于输出4~20mA信号。四线制变送器通常不需要从信号线中获取工作电源,因此对回路负载的要求相对宽松。
个人见解:在我的工程经验中,二线制应用更为广泛,但初学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试图给一个二线制变送器单独供电。请记住一个简单的原则:如果您的变送器是二线制的,那么它的工作能量完全来自于那两根信号回路线。
详细接线步骤:从原理到实践
- 1
准备工作与安全确认 断电:在开始任何接线操作前,务必确保整个回路的电源处于关闭状态。 识别端子:仔细查看变送器壳体上的标识。通常会有“+”、“-”或“PWR+/SIG+”和“PWR-/SIG-”等符号,表示电源/信号的正负极。 工具:准备合适的螺丝刀和万用表。
- 2
构建完整回路 正确的接线顺序是形成回路的关键。您可以遵循以下路径: 24V直流电源的正极(+) → 连接至 → 变送器的“+”端子。 变送器的“-”端子 → 连接至 → 接收设备(如PLC模拟量输入模块的“+”端子)。 接收设备的“-”端子 → 连接回 → 24V直流电源的负极(-)。
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路:电源+ → 变送器+ → 变送器- → 接收设备+ → 接收设备- → 电源-。 - 3
上电初检 接通电源后,不要急于判断好坏。可以先使用万用表的毫安档,串联在回路中,测量当前输出电流值。一个正常的变送器,在室温下应该输出一个介于4mA(对应量程下限)和20mA(对应量程上限)之间的稳定电流值。
不同传感器类型的接线考量
热电阻(Pt100)接线:为了获得更高的测量精度,强烈推荐采用三线制接法。三线制可以有效消除引线电阻随环境温度变化带来的测量误差。接线时,要求三根导线的材质、线径、长度一致,并确保连接牢固。 热电偶接线:需要注意热电偶的极性(正负极),并使用对应的补偿导线连接至变送器。同时,要关注变送器是否具备参考端(冷端)温度自动补偿功能,这会影响校验和接线的具体方式。
常见故障排查指南
个人见解:我曾遇到一个案例,变送器输出周期性跳动,最终发现是信号线与动力线在同一线槽中并行敷设过长导致。信号线与动力线之间必须保持足够距离,或采用屏蔽与穿管保护,这是现场调试的血泪教训。
校准与精度验证
基本方法:在变送器输入端接入一个标准信号源(如精密电阻箱用于Pt100变送器),在输出端串联标准电流表。 给定一个相当于量程下限的输入信号(如Pt100在0℃时的电阻值100Ω),调整变送器的“零点”(Z)电位器,使输出电流为4mA。 给定一个相当于量程上限的输入信号(如Pt100在100℃时的电阻值1385Ω),调整“满点”(S)电位器,使输出电流为20mA。
安全提醒:在进行校准调整时,请使用塑料或绝缘材料制成的螺丝刀,避免任何短路风险。
